今天分享閱讀的 《哲學是職場上最有效的武器》,因為內容過多所以挑了其中一部分來分享,也許看完之後會再多發幾篇來跟大家分享書中的一些內容物喔!
最近看了《哲學是職場上最有效的武器》這一本書,是圖書館大家借閱的暢銷書,作者分享過往哲學都是藉由古典希臘哲學史開始介紹,而且最後的結論都是一些現今我們來看是廢話的結論,或者是完全錯誤。
比方說古希臘認為世界是由四個元素組成的:地、水、火、風,現今來看只會覺得,原來以前的人也會胡說八道啊?
相信大家一定也有對於哲學好奇而想閱讀看看到底內容為何,但是實際看下去又會產生挫折對嗎?想說這到底在說什麼,從古典希臘哲學到現在近代的哲學,還沒體會到有趣之處就先陣亡了,為什麼?
以前的歷史課本我們可能會念到 笛卡爾 的「我思,故我在」,當時我只覺得「喔,然後呢?好像沒錯啦,但這是很偉大的發現嗎?」其實確實是一個人類哲學史上的發展,但最重要的不是哲學家發現什麼,而是他在推導結論的過程。
以方說最古老人都認為地表是由水支撐的,地表是浮在水面上的,但是哲學家 阿納克西曼德 認為,如果水支撐著大陸,那水勢必還要有另外一個東西支撐,沒完沒了,最後得出陸地是浮在宇宙之中的結論。
這就是哲學推導的樂趣,我們需要適時的懷疑身邊的事情, 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?將那些看起來沒問題但實際上又充滿著BUG的常識做懷疑、思考,才能夠真正的成為一位哲學家。
這本書多次提到預定論,第一次從喀爾文教派例子中提到,喀爾文教派反對過往教會所販賣的贖罪券,首先懷疑贖罪券的實際存在意義,因為贖罪券就是買了之後就能被赦免罪了。
但喀爾文教派提出了激進的想法,認為那些人會被上帝救贖,早就已經被決定了,不是後來努力可以做為改變的。如果後來都不能改變,那是不是就可以不用那麼努力了呢?
這種就連佛教的教義都相互違背的說法,為什麼可以持續這麼久依舊有很多人會相信呢?是否有努力就可獲得回報才可以加強人行善的動機嗎?其實不盡然是如此。
如果世界上的規則,一切確定都是 一分耕耘、一分收獲的話,那麼其實就沒有人真正想要突破創新了,因為我們都可以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,其實就煞掉積極成長的動力。
聽起來很荒謬嗎?實際上正因為這世界規則的 無法捉摸,所以才讓人這麼的欲罷不能,賭博也是這個原理,在不確定是否能大贏一把的情況之下,讓人更想積極的往前賭一把。
套用在人生也是一樣,行善者不一定會有好報(現世來說),努力不一定會成功,但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爭相的跳進這個娑婆世界尋求那份成功,雖然聽起來很諷刺。
呈前段所說,今天如果換成「獎賞」會是如何呢?
難道你要跟我說達到業績會得到獎賞,我會沒有動力嗎?這完全不對吧?身為當過保險業務的我停下來思考,格局再拉大一些來看,不也是因為今天去拜訪客戶不一定客戶會點頭說同意成交保單嗎?
如果今天肯定去了一定可以做到業績,那我何必升起百分百的戰鬥力呢?為什麼每次同事都想要拚每一次的競賽獎勵,可以出國旅行,總是升起那份熱血的興奮呢?正是因為不知道是不是可以達到所導致的。
所以說,越不確定的東西,越會讓人產生著迷,舉例現在的社群媒體就是其中一個例子,到底臉書、IG、抖音這些社群媒體,還是Tinder、OMI這些交友軟體有什麼好滑的?
說白了就是讓人產生一種不確定感,這種驚喜的不確定感不知道接下來會滑到什麼東西,不知不覺時間一分一秒過去,上癮了自己回過神來才知道。
關於對抗這類表淺的體驗,另外一篇文章介紹深度工作力這本書有分享,可以看看如何對抗這類世代的誘惑,成為深度工作力玩家。
最後是 愛德華德西 所探討的學習動力與創造動機,也許今天對業務設定了達到業績可以有多少獎勵,也許是有一定的程度動力,但是對於創造力工作而言,卻完全不是一件好事情。
以公司經營來說,想要員工能有對公司有創新性的貢獻提出的話,就不應該用給予獎金或獎勵的方式進行,獎金容易讓人想要得到它,而讓人想用最少的力氣,最大的回報來做事情,會不顧真正好的做法。
該篇章提到,其實最重要的不是給予下屬激勵的動機,而是讓他們自己產生「我想要這麼做」的行為,才是讓整體組織提升的做法!
這讓我想到剛結束的2020東京奧運,因為新冠疫情延到2021,新聞報導世界各國對於金牌、銀牌、銅牌得主會有多少獎勵金做分享,台灣的金牌是世界數一數二高的獎金,其他國家分別有像韓國的免服兵役,還是什麼搭飛機終身免費之類的獎勵。
但是歐洲國家卻不是這樣,他們的獎勵非常之少,甚至有些國家得牌是完全沒有獎勵的,他們認為是運動員自發性願意的行為,榮耀也是自己的,不應該用獎金來激發動機。我們會想,這樣會不會降低運動員動力?
以此理論來看完全是相反,這些歐美國家跟亞洲國家相比獎勵很少,但是成績完全不遜色亞洲國家,原因為何其實已經很清楚了,那就是 應該要認運動員覺得這是他想做的,而不是因為高額獎金來做的!
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國家,文化總是走在前面的原因之一吧。
相關文章推薦
留言列表